
當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談美學
暢銷八十年,一版再版的最佳美學入門書
凈化人心,美化人生的杰作
慢慢走,欣賞啊
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國當代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曾任北京大學一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著作有《談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詩論》、《朱光潛全集》等。
內容介紹
《談美》是朱光潛先生于1932年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談了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質等問題。本書從凈化人心、美化生活出發,提出人生的藝術化,倡導情趣化的生活。認為藝術化的生活,既是個人修養、快樂的源泉,也是凈化社會、收拾人心、拯救社會問題的根本良方。本書一經出版,很受讀者歡迎,值得認真閱讀與領會。
評論
朱光潛先生是近現代以來成就最大,知識最為淵博的美學家兼翻譯家,著作等身,每次讀他的書都有不少收獲。
朱先生有不少煌煌大著,但也有很多經典的通俗性的大眾讀物,這些書不僅在解放前深有影響,就是在時下也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朱光潛談美》、《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等。
時人對美的理解,大多把它等同于琴棋書畫等高雅的行為,似乎只能成為我等俗人心向往之的高高在上的理想,只能欣賞,在生活節奏緊張的今天無暇多顧,更不用談創造美了。但看了本書,我的觀念改變了。
其實美和美感充斥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朱光潛先生開篇就把人生的態度分為三種:科學的、實用的、美感的。拿古松樹來說,在科學家眼中,看到的是松樹的屬類、莖葉、陽光、水分等特征,這是一種客觀的態度。而在木材商眼中,看到的則是桌子、椅子、屋梁之類的實用的東西。在畫家的眼中,松樹成為一獨立自足的世界,他的內心沒有欲望和意志,沒有推理、因果,松樹以外的世界他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純然是一種直覺。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于直覺時的特質。科學的態度求真,實用的態度求善,美感的態度求美。
朱光潛先生以這三種態度的劃分開篇,接著闡釋了藝術與人生、美感與快感、美與自然、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創造與模仿、天才與靈感等重要問題,最后歸結為人生的藝術化。
朱先生揭示的這些問題與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但美和美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又究竟有什么關系呢?這本書何以成為經典名著,暢銷80年,始終能吸引人呢?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不能不深度發掘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情懷,了解了他們的家國情懷,才能對這一問題有深刻的了解。
近代以來,中國屢被列強欺凌,如何才能擺脫挨打的局面,始終成為士大夫與知識分子心中之痛。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運動一代人以為中國與列強的差距不過是器物的差距,中國的禮儀等精神文明遠勝于西方,只要中國學西方的器物文明,師夷長技以制夷,足能改變落后挨打的狀況。不料甲午一戰,中國一敗涂地,連小日本都不能戰勝,割島賠款,大大地震驚了朝野,于是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一代意識到中國的落后不僅是器物的落后,根源上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們積極推動變法維新,但時日不長,就被慈禧太后等守舊勢力撲滅了。維新運動雖然失敗了,但變革的步伐并沒有停止,孫中山先生認識到靠統治階級內部自動變革已不可能,只有通過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才能建立共和民主的政體,于是不懈地進行革命斗爭,終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政府。袁世凱當了中華民國的總統,但此后幾年,他提倡尊孔讀經,積極復辟帝制,并于1916稱帝,辛亥革命的理想也破滅了。但它卻促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做進一步的思考。
陳獨秀等知識分子認識到不從文化上變革,光想改變制度是不行的,于是興起了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在五四時期達到高潮,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青年學生及至后來的共產黨人,使他們認識到要變革不僅要從制度上變革,更重要的是要從文化上變革。文化上如何變革呢?當時有主張自由主義的,有主張無政府主義的、第三條道路的,但主導的思潮還是共產主義的。最終共產黨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一直持續了很多年,因為很多革命者都是五四時期的活躍分子,文化的變革在他們的腦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朱光潛先生出生于1897,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時期正是他的青年時代,他不能不受此影響。他曾于1925年出國留學,先后肄業于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獲文學碩士、博士學位。并于1933年學成歸國。
本書即寫成于1932年,而此時日本已侵占東三省、轟炸淞滬,民族已危在旦夕,但更令朱光潛先生傷心的卻是有些青年朋友已慘死,有些人因天災人禍而廢學,而有些人擁有高官厚祿,有些人正在忙于高官厚祿。救國救民非常迫切,如何才能救國救民呢?在此危急時刻,還能談美學嗎?
朱光潛說:
談美!這話太突如其來了!在這個危急存亡的年頭,我還有心肝來“談風月”么?是的,我現在談美,正因為時機實在是太緊迫了。朋友,你知道,我是一個舊時代的人,流落在這紛壇擾攘的新時代里面,雖然也出過一番力來領略新時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許多舊時代的信仰。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業。現世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系住。在利害關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凌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在創造或是欣賞藝術時,人都是從有利害關系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我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如果這兩層不講究,社會上多一個講政治經濟的人,便是多一個借黨忙官的人;這種人愈多,社會愈趨于腐濁。現在一般借黨忙官的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以及冒牌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所給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話就說盡了——“俗不可耐”。
由此可見,朱光潛先生談美就是希望通過怡情養性,從根本上改變人心、凈化人心,從而達到徹底地美化人生,改造社會的目的。因此他提倡藝術化的生活。人生是多方面和諧的整體,分析起來,可分為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但完滿的人生卻是這三者的平衡發展。朱光潛先生提倡過的藝術的生活,其實就是本色的生活,因此要反對兩種人,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因為俗人缺乏本色,偽君子掩蓋了本色。他們都是生活中的偽君子,缺乏道德良心。
藝術的生活就是真善美的統一,善有所依賴而美無所依賴,善是外在的,美是內在的,但至高的善也是一種美。藝術的生活也是情趣豐滿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愈美滿。要過情趣化的生活,就要懂得欣賞,作者最后說: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在告別之前,我采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在中國人告別習用語之下加上三個字奉贈:
“慢慢走,欣賞啊!”
朱先生就是希望中國人能少幾分功利,過上藝術化的無所為而為的生活,從而從根本上凈化人性,美化生活。這樣美并不是我們生活之外的高不可攀的東西了,美就在生活之中,本真的生活就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