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評論
此書解讀雄猜之主的自私深心,可謂層層剝離,直入堂奧,讀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氣。中國士大夫偏好帝王之學,希望輔佐明主并有所建樹,其實這是一門如履薄冰的學問,君心依然深不可測。從改寫《朱元璋傳》到發表《海瑞罷官》,作者曾力圖在政治與學術之間熊魚兼得,結果事與愿違,對君臣關系的揣摩越深入,后果越致命。
——章立凡
朱元璋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一生吃了很多苦頭,做過和尚,討過飯,他是怎樣由一個討飯的人當上皇帝的呢?由最下層的人走到最高位置,真是個奇跡!
史傳朱元璋當皇帝后心狠手辣,殺了不少功臣,大興文字獄,建立錦衣衛,太恐怖了。但朱元璋當皇帝之前是個坦誠、英勇、睿智的統帥,有功勞推給大家,有賞賜分給眾人,得到了將士的擁戴。他是怎樣由一個寬宏的人變得暴戾的呢?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是殘忍了些,但也有后世的人達不到之處:他鐵腕反腐(連駙馬和大將胡大海之子都殺),辛勤辦公,沒有娛樂,也沒有休息。對農民(也是對整個社會)的遷徙限制很多。但朱元璋貧農出生,對農民是很照顧的,也算不忘本吧。
吳晗本書的寫作由抗戰已經開始,反復修改幾次,只到文革前才寫定第四稿。本書是1948年寫作的第二稿,并親自送毛主席過目,毛主席對他做了鼓勵和肯定的評價,也提了些意見。
本稿的寫作處于舊的時代即將過去,新的時代就要來臨之際,吳晗的寫作更多的是給新生的政權做借鑒,他對未來充滿了期盼……
以史為鑒,鑒往知來,這是史家的抱負。吳晗對朱元璋的發掘可謂用功至勤,對封建帝王深心的解讀讀來驚心動魄,然而吳晗并沒有因此逃脫歷史的宿命,朱元璋是死的,但現實的人是活的。
這是一本經典名著,是帝王傳記的巔峰之作,比之時下流行的淺薄的歷史讀物高下立判,值得認真閱讀。